有这样一个企业
发布时间:
2012-06-07
来源:
有这样一个企业
杨万嘉
(四川省玻纤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我已在这个企业工作了近三十年,同志们让我为企业四十周年庆典写点东西,我便欣然应允。但当我提起笔来时,却不知如何下笔。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经历、往事一幅幅画面从脑海里跳出来,搅得我夜不能寐。写点什么好呢?写点什么能完整地勾画出四川玻纤四十年的历史轮廓呢?自己原本教孩子们数一二三的,浅薄的文字功底实在无能为力。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一个长期盘存脑海里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可能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都有所补益。
四川玻纤是一个在文革时期,从上海耀华部分内迁建成的三线企业。这四十年的经历,浑身遍布了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的烙印,它可以作为一类中国企业的典型缩影。有人评价中国无企业、无企业家,认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为什么四川玻纤这样一个“四不象”的企业,经历了种种磨难,在保持了四十年的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却还生机勃勃呢?我也一直很困惑,总想给出一个解答。
有人说,她先天足,基础好。可是从她诞生时就先天不足:筹建期,武斗不断,资金匮乏,要买需要的一颗螺钉都要坐一天车,还不一定买得回来。
有人说:“她位置好”。可是她处在一个小镇旁,建的时候是坟山荒梁,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到住的工棚都得靠自己解决,只差没有火葬场了。原料要从数千公里外运进来,产品要从这个小镇穿山越岭、过江跨海,经过千里万里,方能到达客户手中。
有人说:“她是国企,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可是除筹建时一千万左右的投资外,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惠顾。同行业的十六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纷纷倒下了,她却独领风骚。靠政府吃政策偏饭,投机取巧,盛极一时的企业也纷纷倒下了,她却屹立挺拔。
有人说:“她得力于改制,从中得到好处”。可是她改制时已十分困难,至今仍有国有元素,改制时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办社会剥而不离,近两千万元债权名存实亡,并没有被核销,全靠自身消化。体制还是“四不象”,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完善,改制时也没有把大量人员推向社会,也没有逃废一分钱的债务。
有人说:“她可能得力于有能人、名人”。可是四川玻纤四十年本也没有出现过名人和能人,都是几千名不见经传、朴实无华的普通员工,似乎印证了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的道理,而这里倒是一片林茂草盛的园地!
有人说:“这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好”。可这个行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劳动力十分密集、行业环境十分艰苦的行当,是国家较早放弃计划的行业,是完全市场化、竞争残酷而惨烈的小行业,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包括文件中几乎少于提及的行业。
那答案究竟是什么?我也在仔细搜寻着……
在发黄的图片中记载的是:在荒山坡上挥铲的身影;在纹江河中摸石修路的场面;沿用至今的用碎石片和水泥垒砌的干打垒简易住房。
我看到的是:拉丝工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挥汗如雨拉制纤维的感人场景;捻线工从心中抽出的一根根银丝,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织布工在急促有力的节奏中,纺织经天纬地的梦幻……他们演绎着把石头变成布的神奇传说:真实地展现于每一台发电机组上、跻身于风力发电的叶片端;它们嵌入汽车、游艇,伴随人们去旅行;它们窜到了飞机、飞船、火箭上,伴随人们翱翔苍穹,探索太空;它们隐身在手机、电脑、计算机中,方便人们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让地球变村了,使“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不再成为柏拉图式的童话……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的住和行的方方面面,这实实在在的产品把梦境变成了现实。
我触摸到的是:堆积如山的技术资料,是工程技术人员用心血绘制的蓝图。他们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进步的阶梯,并为之不懈奋斗,刻苦攻关,把一个个构想、一项项设计、一张张图纸变成了房屋、设备、产品。从最简陋的设备到世界最先进的装备,从最初级的产品到最尖端的杰作,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创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给客户创造了价值。
我时时感受到的是:生产工人的兢兢业业;采购人员的斤斤计较;质量人员的丝丝不苟;销售人员的四处奔波;财务人员的精打细算;管理人员的认真负责……
我目睹到的是:经营团队在谈及理念、战略、决策、执行、考核、分配时的畅所欲言,思想碰撞的睿智火花;干部们在遇到挫折、矛盾和问题时的耐心工作和细致化解;在员工和社会遭遇劫难时个个伸出的一双双互助关爱的手和慷慨解囊的画面;在遭受特大地震灾难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众志成城的勇气和组织的有序高效运转;在遭受百年不遇经济危机冲击,身临困境时的果断、坚韧和走出困境的坚定信心,供应商的坚强支持和客户的永久信赖……
想起在我刚参加工作时,什么都不懂,总有人教我帮我:教我上课,教我讲话,教我写字,教我读点书,教我写点东西,教我做业务,教我做管理……他们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在我管点事的时候,前辈总是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小杨,一个企业进口和出口很重要,千万不能乱。文革那么乱,我们这个企业没有乱。”在别人浮夸谎报时,前辈说:“不要说大话,不要做假账,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在遇到困难无援时,前辈提醒我们“要唱好国际歌”。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前辈告诫我们“千万要冷静”。在谈及战略时,前辈提醒我们“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小步快跑,领先半步”。在有点空闲时,前辈说:“你要读点《资治通鉴》、写点字”……
在我主事时,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受前辈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也不像个老总。工作都是团队和员工们干的,他们都很优秀,我至多也就是动动嘴,仍然像个教师,授业解惑而已。有时候提提“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企业,正确认识自己”口号之类的。大多时候提倡一些“团队、创造、成就企业以成就自我”的东西。有时候也提点要求:“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把每一件事做好。”在顺境时,泼点凉水。在逆境时,打打气。与其说是在做企业,不如说是在布道。就这么平淡无奇地一路走来,悄无声息地应对了纷繁复杂和动荡的环境,步子还算走得稳健。
这些信游的思绪是否给出了答案呢?似乎没有,又似乎在其中。
就是这么一个平实无华的企业,让我想起苏东坡 先生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古人归结为道。深思之有理,为企之道在于信、为人之道在诚、治企之道在于人。四川玻纤数千员工经历了四十年又凝聚出了什么呢?那就是“真诚实在,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永不松懈”这点道。故而能屹立四十载,蓬勃生机至百年。文人说这是企业文化,企业家说这是企业精神。我不知所云,算是罢。

相关新闻
2023-09-21
2023-09-14
2023-09-13
2023-09-08
2023-09-06
2023-09-01
2023-08-21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17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0